2017秋季糖酒会将于11月10-12日在重庆博览中心举办,趁着秋糖,我们走进重庆,发现重庆老手艺的美好!
沉浸在手工艺的世界里,慢慢打磨自己的技艺,淬炼心性,用“美”回报时光与岁月,这是一份幸运,更是一种选择。
传承不仅是对老一辈手艺人的复刻,对精湛技艺的追求,更饱含对过往的尊重。
花丝镶嵌
花丝镶嵌是一个全手工的技艺,每道工序都要由专人操作,匠师把关,一件产品要耗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才能完成。李昌义从22岁开始,整整做了44年的花丝镶嵌。
花丝工艺又称为细金工艺,是将金、银、铜等抽成细丝,然后依靠堆、垒、编、织、掐、填、攒、焊等八大工艺,将细丝打造成首饰或者艺术品。要得到合适的金属丝线,除了要将原料融化,还要经过敲打和拔丝等步骤。别看这简单的几个动作,要把熔制后的金属原材料打磨成合适的粗细,还真是一项体力活儿。
经过反复的操作,原本粗糙的原材料,慢慢变得光滑和柔软,有了这些金属丝线,工匠们才能进行真正的花丝镶嵌制作。用不同粗细的金属丝线编织成形状不同的部件之后,再用高温将他们焊接起来,并且在其中镶嵌上宝石或者装饰物,才能形成完整的花丝镶嵌饰品。
经过几年时间的慢慢摸索,李昌义将北方繁复的堆垒工艺和素雅的成都素丝工艺结合在一起,创作出了不少独特的产品。并且将点翠融入到首饰的制作当中,让人耳目一新。
潼南太安鱼
重庆人有多爱吃鱼呢?邮亭鲫鱼、江津酸菜鱼、綦江北渡鱼、两路水煮鱼……当然,还少不了潼南太安鱼;太安鱼俗称“坨坨鱼”。
郑长春的父亲郑海清是太安当地的名厨,通过自己慢慢摸索,创立出将鱼先油炸、后回锅煨煮的独特做法。
新鲜的鱼,以花鲢为佳,去掉鱼鳞、内脏,切成2到3厘米宽的块。将鱼块“码粉”、“梭锅”;潼南是的蔬菜基地,太安镇又有琼江穿流而过。天时地利,这里的水土,为太安鱼提供了的原材料。取一年以上的泡菜、泡椒,不咸不淡、酸味十足。油锅,加花椒 、干辣椒炒出香味,下豆瓣酱炒出红油,再下泡菜泡椒同炒。加汤,大火将汤汁烧开,放鱼块。
当地有个说法:请客不吃太安鱼,客人心头不安逸。麻、辣、鲜、嫩,汤汁浓郁。太安鱼之所以能走出太安这个小镇,名扬四方,除了美味,还多亏了镇上这条公路。这条路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川渝两地的交通要道,往来的车辆众多。
过路的司机、食客,尝过太安鱼之后,将太安鱼的名头,带到各地,让太安鱼成为重庆一大名菜。
梁平竹帘
梁平竹帘工艺制作历史已逾千年,史料记载,早在北宋年间,就被列为皇家贡品,饮誉天下,素有天下帘之称。
牟秉衡是梁平竹帘传承人,8岁开始学画画,随后进竹帘厂学习制作竹帘,几十年从未间断。
梁平竹帘工艺复杂,从选材开始就极其讲究,隔年青的慈竹划片、起蔑、剥丝等,形成细如发丝的竹丝混合蚕丝纺织成竹帘。
做好的梁平竹帘薄如罗绢,洁净透明,配上精美画作诗作,一度成为赠品赠送友人的佳品。
尽管如今的梁平竹帘不再有往日的辉煌,但是精美的工艺依旧让所有看到它的人流连忘返,牟秉衡也依然在坚持传承这千年的工艺。